成功案例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产品展示

走进银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沈阳银信

版权所有:沈阳市银信金融机具有限公司  备案号: 辽ICP备16000191号-1

搜索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客户抵触电话营销怎么办?这样说话术帮你巧妙化解!

浏览量
【摘要】:

人们经常说,有付出就有回报,可是在日常工作中,许多理财经理都会纠结于客户如何难维护;为什么做了那么多工作,却得不到客户的信任和支持,业绩也难以提升……确实,很多理财经理都很积极,客户维护也很努力,但不知道为何,结果却总是跟期望相差甚远。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在现场观察分析后,我们发现很多理财经理在和客户沟通交流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太过想要把产品介绍给客户,以至于没有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导致客户很难觉得理财经理是真的“以诚相待”,从而产生抵触之心。

 

那么,在营销时理财经理应该如何站在客户的角度,在表示关心客户的同时,让客户接受我们的之后的产品推荐呢?我们从一些理财经理在维护客户时时常遇到的问题里,挑选了三个具体案例,经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给出更优的应对方式,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客户不喜欢收到理财经理的产品推广?


 

为了维护好客户,理财经理要经常保持与客户的联系和沟通,如电话联系、短信发送、微信消息、朋友圈等,除了给客户发送问候、祝福等方面的内容外,主要是产品推荐信息,将本行发售的一些理财产品的期限、收益率、发售时间等发给客户。

 

对这些主要是群发的短信、微信,经常有理财经理说效果很不好,很少有客户给自己反馈,有的客户甚至非常反感,直接拉黑,有的还投诉到上级行,说这些短信是“垃圾短信”,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要求取消,并给自己一个“说法”。

 

我们在一个网点就碰到了这样一个投诉,那天,我们刚到网点,就听网点主任说,唉,又收市行转来客户打到“955XX”电话银行的投诉,我们忙说是什么事,这位主任说,还不是短信的事。

 

我们看了一下投诉内容,和上面说的情况差不多,无非是客户将这些短信与自己收到的很多短信都归入“垃圾短信”中,要求银行必须取消这些短信。网点主任和理财经理都与客户进行了联系,客户还算比较好说话,说让我撤回投诉可以,但以后不能再收到这样的短信。

 

但这一条让主任和理财经理很为难,因为理财经理每次发短信,都是从系统中批量挑取客户名单,经有关人员审批后再发出去,但每一类的名单都是固定的,不太容易将某个客户剔出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不能不发,而发了之后,又没有多少效果,一些客户甚至对此也不满意,并产生了反作用,这好像是一个很不好解决的“两难命题”。事实果真如此吗?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向网点主任和理财经理提了一个建议,即在平时与客户接触的过程中,由理财经理向客户提前打“预防针”,以电话形式向客户提前说明,为后面的短信、微信联系做好铺垫,在电话沟通中,话术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我们每天都会推出很多增值保值产品”:针对客户的需求,我们银行每天都会发售一些理财产品,这些产品都很好,预期收益较银行存款要高得多,能够较好地战胜物价上涨。

 

第二步,“每天我都会深入研究各种产品”:虽然每天发售的产品很多,但是客户的需求不一样,所以这些产品不一定都适合每一个人,为此,我们理财经理每天早上在晨会结束以后,都会拿出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对当天发售的各类理财产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产品的收益、风险等情况,看看哪几款产品更适合我们的客户群体。

 

第三步,“我会将几款好的产品发给我最关心的一小部分客户”:我们的客户很多,就像我们网点,个人客户有几万户,我们不可能每天都给所有客户都发产品推荐信息,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只是给我们比较熟悉、或者认为对我们支持比较大的客户发适合他们的产品信息,对这些信息,如果您觉得适合您,又正好有闲置资金,可以通过手机银行等渠道购买,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打电话联系我,如果您觉得对您没有什么用处,您可以直接当成垃圾短信删掉就可以了。







 

根据实践证明,一般来说,话说到这个份上,除非有非常特殊的情况,客户很难会拒绝我们的“好意”,因为我们都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工作的:

 

首先,告知客户我们的产品很多,都是针对客户需要推出的;再跟客户解释,我们理财经理作为专业人士,每天都会很多功课,如何让这些产品更适合客户的需求;最后给客户建立特殊感:我们的客户很多,但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只发给一小部分人。

 

三步下来,会让客户觉得自己是不一样的,感觉理财经理是真的有在关注和重视自己。

 

最重要的是,我们先把“垃圾短信”的问题抛出来,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您觉得对您没有什么用处,您可以直接当成垃圾短信删掉就可以了”,这让客户几乎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拒绝,因为没有人会拒绝别人真心给自己的好意。

 

根据我们的建议,上面这位网点主任和理财经理又重新与客户进行了沟通,最后不但顺利地让客户撤掉了投诉,而且同意继续接收短信。

 

 


客户不愿意多聊自己的个人信息?


 

有一次,我们到某网点,正好碰到理财经理在给客户打电话:“某某先生,我是XX银行的理财经理XXX,您现在有时间吗?……我们上级行要求对达到规定标准的优质客户完善相关信息,我们能知道您的家庭电话吗?……我们能知道您在哪个单位工作吗?”

 

从他的话语和表情可以看出,他这次跟客户之间的交流是很不顺利的,客户很不配合。接下来,这位理财经理又给几位客户打了电话,效果同样也很差,几乎没有搜集到什么有用的信息,有的客户甚至质问理财经理是怎么知道他的电话的,有的一听理财经理问他们一些比较隐私的话题,直接就挂断了电话。所以几通电话下来,收获颇差。

 

事实上,这件任务是上级行将规定标准的优质客户名单下发到网点,要求在几天时间内将这些客户的信息在客户管理系统中进行完善,需要补充和确认的客户信息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很多方面都是非常隐私化的,如客户的家庭住址、爱人的职业状况、孩子的相关情况、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等。

 

从执行方来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确实有难度,也很辛苦,但是当我们换位思考,如果有人像“查户口”一样地问自己这些内容,我们会非常顺利地让对方知道答案吗 ?我们的反应肯定也和上面的客户的反应差不多。

 

因此,理财经理面对这样的情况,一定不能开门见山,“直来直往”,而是需要换个角度来给客户打电话,完全从客户的立场出发,转变一下方式。这样,其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理财经理:“XX先生,您好!我是XX银行的理财经理XX,您现在方便接听电话吗?”……

客户:“还好,您有什么事?”

理财经理:“XX先生,是这样的,根据您在我行办理业务情况,系统自动将您评为我行的XX级贵宾客户,对您这个级别的客户,我行都会配备专属的理财经理,今后您有任何银行和理财业务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同时,我们会对这个级别的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与非金融服务,如财经论坛、健康查体、休闲娱乐、子女教育等方面,这些对客户来说都是免费的,从以前我们组织的活动情况看,客户都非常喜欢,感觉收获很大。为了让您今后能够有机会参加这些活动,我们需要占用您几分钟的时间了解您的一些情况,由于有的活动您可以带夫人和孩子参加,所以我们也需要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不过您放心,对这些信息我们都是绝对保密的,您看可以吗?”

客户:“好的,我有一位朋友经常参加银行组织的一些活动,有一次也带我去了,我觉得不错,这我这儿还有一点事,一会儿我给您打过去,好吧?”

理财经理:“好啊,那我等您的电话,我知道像您这样的客户都很忙,时间很宝贵,如果半个小时等不到您的电话,我再给您打过去,好吧,谢谢您的支持!祝您工作生活愉快!”




 




 

果然,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这位客户就打来了电话,在顺利取得了上级规定的客户相关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了其他一些信息,如客户及其家人的兴趣爱好等等,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与理财经理一开始的电话相比,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更多地是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和处理事情。不是开口直接让客户提供隐私信息,而是告诉客户我们收集信息是为了给他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特别是重点提到了一些非金融服务,如子女教育等,这引起了客户的浓厚兴趣——有谁会不关心健康、教育等问题呢?加上客户正好又参加过类似的活动,所以客户更愿意了。

 

同时,我们不要把这样的事情当成上级行下达的任务来对待,而是把它作为联系和维护客户的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来对待,也就是说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心理上也会轻松很多。

 

 


“白送”的增值服务客户不愿意要?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件比较“怪”的事,去年,上级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为达到一定标准的客户提供了一些额外的增值服务,对这些服务,在规定的范围内,客户不需要付费,只有超过范围的服务客户才付费,而且这些服务涉及面很宽,几乎包括客户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方便。

 

比如,如果客户自驾车在半路上出现抛锚,可以直接拨打我行服务热线或者第三方机构电话,第三方机构会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进行救援。不过,要开通这项服务,需要客户的同意,也就是说,客户需要来银行网点签一个同意书。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对客户“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增值服务,一些理财经理却“送”不出去,都过去好长一段时间了,有的网点还没有“破零”,有的网点也只开通很少的几户。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部分网点进行了调查了解,主要是现场观察理财经理的邀约情况,很快我们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一些理财经理并没有将这项服务作为一项增值服务赠送给客户,而仅仅是当成上级行下达的一项任务来完成,由此,在邀约客户的话术上自然也出现了明显的“反转”——不是“送人情”,而是“求客户”。

 

比如,有几位理财经理在给客户打电话时,基本上都是这样开场和交流的:“您好!您是XX女士吗?……我们行要求为达到XX标准的客户开通XX服务,这项服务包括……您看您什么时候有时间过来签一个同意书,我就给您开通……”在电话里,我们隐隐约约听到客户要么是说:“我没有时间”,要么就说“我不需要”,就草草挂断了电话,很少的客户表示感兴趣,大家都是当成了“骚扰”电话,这样,几通电话下来,几乎没有客户“领情”。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即换一个角度,将这项服务作为无偿赠送给优质客户的增值服务来对待,而不是仅仅当成一项工作和任务,同时,可以适当来一点“善意的谎言”,就像一些商家的促销一样,比如仅办理三天时间,或者名额有限办完为止,或者是我为您单独争取的等,以此来增强客户的紧迫感。

 

以下是理财经理与一位前几天来网点办理了业务,已经达到本次增值服务赠送标准的客户的电话邀约过程:

 







理财经理:“您好!您是某某女士吧?”

客户:“是啊,您是?”

理财经理:“我是某某银行的理财经理,我叫XXX,前些天,您来我们网点办过业务,当时我还帮您取号和填单了,您还记得吧?”

客户:“对对,我想起来了!”

理财经理:“谢谢您还记得我!我这次打电话是这样的,最近我们行推出了一项非常好的增值服务要送给贵宾客户,但名额有限,我们领导给了我五个名额,而且时间也比较紧,我看了一下我的客户,觉得我们虽然才刚刚认识,但很有缘,所以我想给您一个名额,如果您明天上午有时间,能不能来网点一趟,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些服务,顺利帮您开通,这样,您很快就能享受这些非常好的增值服务了!”

客户:“谢谢啊(非常高兴地),不过我明天上午有个会(表示出有点儿遗憾,怕耽误了这么好的事)……”

理财经理:“没关系,那就后天上午吧?”

客户:“好的,后天应该没什么事!”

理财经理:“那好,后来上午我在网点等您,你来之前可以先给我打个电话,我给您先预留一个车位!您知道现在停车可真是够难的!”

客户:“谢谢!那后天见!”







 

在这个邀约电话中,有几个“要点”取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好感,如先找一个缘由来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前几天来办过业务);增值服务是送给“贵宾客户”的(已把客户视为贵宾);名额有限(重视程度)等。同时,理财经理还使用了其他一些技巧,如告诉客户时间比较紧,增强客户的紧迫感;提示客户来之前打电话,以便预留车

人们经常说,有付出就有回报,可是在日常工作中,许多理财经理都会纠结于客户如何难维护;为什么做了那么多工作,却得不到客户的信任和支持,业绩也难以提升……确实,很多理财经理都很积极,客户维护也很努力,但不知道为何,结果却总是跟期望相差甚远。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在现场观察分析后,我们发现很多理财经理在和客户沟通交流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太过想要把产品介绍给客户,以至于没有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导致客户很难觉得理财经理是真的“以诚相待”,从而产生抵触之心。

 

那么,在营销时理财经理应该如何站在客户的角度,在表示关心客户的同时,让客户接受我们的之后的产品推荐呢?我们从一些理财经理在维护客户时时常遇到的问题里,挑选了三个具体案例,经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给出更优的应对方式,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客户不喜欢收到理财经理的产品推广?

 

为了维护好客户,理财经理要经常保持与客户的联系和沟通,如电话联系、短信发送、微信消息、朋友圈等,除了给客户发送问候、祝福等方面的内容外,主要是产品推荐信息,将本行发售的一些理财产品的期限、收益率、发售时间等发给客户。

 

对这些主要是群发的短信、微信,经常有理财经理说效果很不好,很少有客户给自己反馈,有的客户甚至非常反感,直接拉黑,有的还投诉到上级行,说这些短信是“垃圾短信”,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要求取消,并给自己一个“说法”。

 

我们在一个网点就碰到了这样一个投诉,那天,我们刚到网点,就听网点主任说,唉,又收市行转来客户打到“955XX”电话银行的投诉,我们忙说是什么事,这位主任说,还不是短信的事。

 

我们看了一下投诉内容,和上面说的情况差不多,无非是客户将这些短信与自己收到的很多短信都归入“垃圾短信”中,要求银行必须取消这些短信。网点主任和理财经理都与客户进行了联系,客户还算比较好说话,说让我撤回投诉可以,但以后不能再收到这样的短信。

 

但这一条让主任和理财经理很为难,因为理财经理每次发短信,都是从系统中批量挑取客户名单,经有关人员审批后再发出去,但每一类的名单都是固定的,不太容易将某个客户剔出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不能不发,而发了之后,又没有多少效果,一些客户甚至对此也不满意,并产生了反作用,这好像是一个很不好解决的“两难命题”。事实果真如此吗?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向网点主任和理财经理提了一个建议,即在平时与客户接触的过程中,由理财经理向客户提前打“预防针”,以电话形式向客户提前说明,为后面的短信、微信联系做好铺垫,在电话沟通中,话术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我们每天都会推出很多增值保值产品”:针对客户的需求,我们银行每天都会发售一些理财产品,这些产品都很好,预期收益较银行存款要高得多,能够较好地战胜物价上涨。

 

第二步,“每天我都会深入研究各种产品”:虽然每天发售的产品很多,但是客户的需求不一样,所以这些产品不一定都适合每一个人,为此,我们理财经理每天早上在晨会结束以后,都会拿出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对当天发售的各类理财产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产品的收益、风险等情况,看看哪几款产品更适合我们的客户群体。

 

第三步,“我会将几款好的产品发给我最关心的一小部分客户”:我们的客户很多,就像我们网点,个人客户有几万户,我们不可能每天都给所有客户都发产品推荐信息,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只是给我们比较熟悉、或者认为对我们支持比较大的客户发适合他们的产品信息,对这些信息,如果您觉得适合您,又正好有闲置资金,可以通过手机银行等渠道购买,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打电话联系我,如果您觉得对您没有什么用处,您可以直接当成垃圾短信删掉就可以了。

 

根据实践证明,一般来说,话说到这个份上,除非有非常特殊的情况,客户很难会拒绝我们的“好意”,因为我们都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工作的:

 

首先,告知客户我们的产品很多,都是针对客户需要推出的;再跟客户解释,我们理财经理作为专业人士,每天都会很多功课,如何让这些产品更适合客户的需求;最后给客户建立特殊感:我们的客户很多,但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只发给一小部分人。

 

三步下来,会让客户觉得自己是不一样的,感觉理财经理是真的有在关注和重视自己。

 

最重要的是,我们先把“垃圾短信”的问题抛出来,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您觉得对您没有什么用处,您可以直接当成垃圾短信删掉就可以了”,这让客户几乎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拒绝,因为没有人会拒绝别人真心给自己的好意。

 

根据我们的建议,上面这位网点主任和理财经理又重新与客户进行了沟通,最后不但顺利地让客户撤掉了投诉,而且同意继续接收短信。

 

客户不愿意多聊自己的个人信息?

 

有一次,我们到某网点,正好碰到理财经理在给客户打电话:“某某先生,我是XX银行的理财经理XXX,您现在有时间吗?……我们上级行要求对达到规定标准的优质客户完善相关信息,我们能知道您的家庭电话吗?……我们能知道您在哪个单位工作吗?”

 

从他的话语和表情可以看出,他这次跟客户之间的交流是很不顺利的,客户很不配合。接下来,这位理财经理又给几位客户打了电话,效果同样也很差,几乎没有搜集到什么有用的信息,有的客户甚至质问理财经理是怎么知道他的电话的,有的一听理财经理问他们一些比较隐私的话题,直接就挂断了电话。所以几通电话下来,收获颇差。

 

事实上,这件任务是上级行将规定标准的优质客户名单下发到网点,要求在几天时间内将这些客户的信息在客户管理系统中进行完善,需要补充和确认的客户信息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很多方面都是非常隐私化的,如客户的家庭住址、爱人的职业状况、孩子的相关情况、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等。

 

从执行方来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确实有难度,也很辛苦,但是当我们换位思考,如果有人像“查户口”一样地问自己这些内容,我们会非常顺利地让对方知道答案吗 ?我们的反应肯定也和上面的客户的反应差不多。

 

因此,理财经理面对这样的情况,一定不能开门见山,“直来直往”,而是需要换个角度来给客户打电话,完全从客户的立场出发,转变一下方式。这样,其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理财经理:“XX先生,您好!我是XX银行的理财经理XX,您现在方便接听电话吗?”……

客户:“还好,您有什么事?”

理财经理:“XX先生,是这样的,根据您在我行办理业务情况,系统自动将您评为我行的XX级贵宾客户,对您这个级别的客户,我行都会配备专属的理财经理,今后您有任何银行和理财业务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同时,我们会对这个级别的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与非金融服务,如财经论坛、健康查体、休闲娱乐、子女教育等方面,这些对客户来说都是免费的,从以前我们组织的活动情况看,客户都非常喜欢,感觉收获很大。为了让您今后能够有机会参加这些活动,我们需要占用您几分钟的时间了解您的一些情况,由于有的活动您可以带夫人和孩子参加,所以我们也需要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不过您放心,对这些信息我们都是绝对保密的,您看可以吗?”

客户:“好的,我有一位朋友经常参加银行组织的一些活动,有一次也带我去了,我觉得不错,这我这儿还有一点事,一会儿我给您打过去,好吧?”

理财经理:“好啊,那我等您的电话,我知道像您这样的客户都很忙,时间很宝贵,如果半个小时等不到您的电话,我再给您打过去,好吧,谢谢您的支持!祝您工作生活愉快!”

 

果然,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这位客户就打来了电话,在顺利取得了上级规定的客户相关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了其他一些信息,如客户及其家人的兴趣爱好等等,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与理财经理一开始的电话相比,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更多地是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和处理事情。不是开口直接让客户提供隐私信息,而是告诉客户我们收集信息是为了给他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特别是重点提到了一些非金融服务,如子女教育等,这引起了客户的浓厚兴趣——有谁会不关心健康、教育等问题呢?加上客户正好又参加过类似的活动,所以客户更愿意了。

 

同时,我们不要把这样的事情当成上级行下达的任务来对待,而是把它作为联系和维护客户的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来对待,也就是说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心理上也会轻松很多。

 

“白送”的增值服务客户不愿意要?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件比较“怪”的事,去年,上级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为达到一定标准的客户提供了一些额外的增值服务,对这些服务,在规定的范围内,客户不需要付费,只有超过范围的服务客户才付费,而且这些服务涉及面很宽,几乎包括客户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方便。

 

比如,如果客户自驾车在半路上出现抛锚,可以直接拨打我行服务热线或者第三方机构电话,第三方机构会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进行救援。不过,要开通这项服务,需要客户的同意,也就是说,客户需要来银行网点签一个同意书。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对客户“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增值服务,一些理财经理却“送”不出去,都过去好长一段时间了,有的网点还没有“破零”,有的网点也只开通很少的几户。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部分网点进行了调查了解,主要是现场观察理财经理的邀约情况,很快我们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一些理财经理并没有将这项服务作为一项增值服务赠送给客户,而仅仅是当成上级行下达的一项任务来完成,由此,在邀约客户的话术上自然也出现了明显的“反转”——不是“送人情”,而是“求客户”。

 

比如,有几位理财经理在给客户打电话时,基本上都是这样开场和交流的:“您好!您是XX女士吗?……我们行要求为达到XX标准的客户开通XX服务,这项服务包括……您看您什么时候有时间过来签一个同意书,我就给您开通……”在电话里,我们隐隐约约听到客户要么是说:“我没有时间”,要么就说“我不需要”,就草草挂断了电话,很少的客户表示感兴趣,大家都是当成了“骚扰”电话,这样,几通电话下来,几乎没有客户“领情”。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即换一个角度,将这项服务作为无偿赠送给优质客户的增值服务来对待,而不是仅仅当成一项工作和任务,同时,可以适当来一点“善意的谎言”,就像一些商家的促销一样,比如仅办理三天时间,或者名额有限办完为止,或者是我为您单独争取的等,以此来增强客户的紧迫感。

 

以下是理财经理与一位前几天来网点办理了业务,已经达到本次增值服务赠送标准的客户的电话邀约过程:

 

理财经理:“您好!您是某某女士吧?”

客户:“是啊,您是?”

理财经理:“我是某某银行的理财经理,我叫XXX,前些天,您来我们网点办过业务,当时我还帮您取号和填单了,您还记得吧?”

客户:“对对,我想起来了!”

理财经理:“谢谢您还记得我!我这次打电话是这样的,最近我们行推出了一项非常好的增值服务要送给贵宾客户,但名额有限,我们领导给了我五个名额,而且时间也比较紧,我看了一下我的客户,觉得我们虽然才刚刚认识,但很有缘,所以我想给您一个名额,如果您明天上午有时间,能不能来网点一趟,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些服务,顺利帮您开通,这样,您很快就能享受这些非常好的增值服务了!”

客户:“谢谢啊(非常高兴地),不过我明天上午有个会(表示出有点儿遗憾,怕耽误了这么好的事)……”

理财经理:“没关系,那就后天上午吧?”

客户:“好的,后天应该没什么事!”

理财经理:“那好,后来上午我在网点等您,你来之前可以先给我打个电话,我给您先预留一个车位!您知道现在停车可真是够难的!”

客户:“谢谢!那后天见!”

 

在这个邀约电话中,有几个“要点”取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好感,如先找一个缘由来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前几天来办过业务);增值服务是送给“贵宾客户”的(已把客户视为贵宾);名额有限(重视程度)等。同时,理财经理还使用了其他一些技巧,如告诉客户时间比较紧,增强客户的紧迫感;提示客户来之前打电话,以便预留车位等,这都促成了这个邀约电话的最终成功。

 

在维护客户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客户抗拒这样的情况,大家可以尝试转变思路,换个角度,特别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来与客户交流,或者处理相关业务,这样比起单纯地想把产品卖给客户更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建立客户的忠诚度,同时也帮自己实现更好的职业增长。

本文来源于《零售银行》